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普及中小学编程教育,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
“在现阶段,加快推动编程教育在我国中小学阶段普及,对于国家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尤为关键。”杨杰表示,数字原生代(也称α世代,泛指201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被认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原住民”,这一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把握,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信息文明时代的社会整体创新水平,而编程能力是理解和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
他指出,发达国家格外重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设计,积极将编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青少年编程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方面有待提升
通过深入调研走访,杨杰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编程教育在普及程度、教学体系、软硬件保障等方面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首先是普及程度不深入。我国中小学编程教育起步较晚,与世界领先国家相比渗透率较低,且多覆盖一线城市或发达地区。教育部署方面,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编程课占总课时的比重远小于其他科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一些内容在高中阶段为非必修非必考科目,重视程度有待提升。社会认知方面,多数家长认为编程是课外兴趣课,存在编程就是学代码、玩游戏等误区,制约编程教育全面铺开。
其次是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方面,缺乏统一教材,课程内容直接借用国外课程标准,没有根据我国中小学生学科基础,开展专门的课程实践,人工智能相关内容滞后且教学不深入,导致学习积极性不强、质量不高。教学模式方面,编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还没有探索出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融合应用不充分,难以满足智能环境下编程教学的新要求。
最后是软硬件设施保障不充分。编程教学软件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平台,数字资源的开发能力不强,各个平台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且大多数应用功能较为单一。教育基础设施方面,智慧教学设施、智能设备等尚未在全国范围广泛应用,没有足够重视与之相关的运营维护,出现设施设备资源浪费的现象,不能有效满足普及编程教育的需要。
四方面改善不足
就上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杨杰建议从加强整体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等四方面予以改善。
一是强化整体统筹设计。制定全国中小学生编程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将编程教育上升为中小学主要学科课程,并列入学业水平考试和中高考升学考试体系,明确各学段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等学习要求,推进统一教材编制等重点任务。
二是完善教学课程体系。明确编程教育的整体课程内容导向,从符合人工智能、元宇宙、自动驾驶等面向未来的产业方向入手,优化调整编程语言的选择、学科重点内容模块的设置。加强学科融合式编程教育,丰富跨学科课程设计,将编程思维嵌入数学、手工、工程等各学科课程,引导学生运用编程思维解决各学科任务,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做好现有中小学课程的衔接和调整,在满足“双减”政策要求下,注重数学、计算机等多种基本能力课程的配合,从而达到全面普及、科学发展的良好效果。
三是创新智慧教学模式。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编程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互联网+编程教育”,加强AI人机双师、VR/AR虚拟教具教学等新型交互式模式推广,促进优质编程教育资源共享,并基于学业大数据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学习建议和指导方案,提升编程教育普及效率和发展质量。
四是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搭建国家编程教育云平台,推动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各级各类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间的数据融通,开发汇聚各类优质数字化编程教学资源,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和应用对象。推进与之配套的教育专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地方加大智能终端、虚拟教具等设备配备力度,加强智能设施设备运营与维护,夯实普及编程教育的“底座”。
这已经不是少儿编程教育第一次成为两会热点了。
2021年,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带来了《关于推广普及编程教育的建议》。其中提到,科技素养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我国对科技人才培养的长远布局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布强基计划,政策中明确提到,2020往后的人才选拔,主要是为了聚焦培养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才。其中,与编程相关的领域占比高达40% 。
2020年,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CEO丁磊带来了《关于稳步推动编程教育纳入我国基础教学体系,着力培养数字化人才的提案》。其建议加快区域试点,形成从高中向小学、从东部向全国的推广格局;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中国特色的少儿编程课程体系;教企共建少儿编程学习资源库,提供实践平台;将少儿编程纳入学业水平考试,作为综合素质评价重要内容;加强少儿编程教师人才培养。
在2020年,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158号提案《关于推动中小学科技素养教育升级的提案》。其中提到,科技素养是学习、创新和使用科学技术的素养,具备前卫、深入而全面的科技素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重要的要求,因而在中小学开展新式的科技素养教育是急迫的需求。这也侧面看出科技素养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中的重要性。
如今,对编程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两会上提案上,更体现在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上。2022年教育部等四部门《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
2022年12月,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2〕4号)精神,确定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44项竞赛活动为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新的明确要求,其中提到“强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科普。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建立科学家有效参与基础教育机制,充分利用校外科技资源加强科学教育。加强幼儿园和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配备和科学类教材编用,提升教师科学素质。在此背景下,面向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编程教育作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开展科普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并对什么是计算思维给出明确定义: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
2022年2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指导推进教育信息化新领域新模式试点示范,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进校园审核制度。
2021年6月,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部分中,提出“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2020年教育部《关于公布“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2020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的通知》,推动“网络教研”“跨学科教学”“编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智慧课堂”“数字阅读”,为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2020年2月,教育部印发《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通过“国培计划”示范引领各地加大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力度,将计算机编程、网络安全教育等纳入培训内容,支持中小学开设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
2020年2月,教育部发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成为新增备案专业数量较多的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179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
少儿编程相关资讯信息推荐:
最后更新时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